田宁茜,女,中共党员,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2018级本科生,担任数学科学学院本科生第二党支部宣传委员,曾任数学青年媒体中心副主任,曾获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M奖、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山东赛区一等奖,现推免至北京应用物理与计算数学研究所。
回顾三年多的大学生活,我真的十分庆幸当初报志愿时对数学的“念旧情”和勇气。这三年来,我的悲与恼大多是源于自己的数学天赋不足和独在异乡的归属感缺失。和想象中的大学生活全然不同,大一的我狼狈地过着“比高三更苦100倍的日子”,而这些困惑和迷茫被我写进了给魏常果老师的期末反馈中,结果很惊喜地收到了老师的回信。在信里,他解答了我的困惑,也让我坚定了学数学的信念。
这里,借魏老师的话对在学数学的路上摸爬滚打着的我们说:“遍查数学史,除了极个别的大牛,几乎人人有挫折、有狼狈,何况吾辈乎!”
在天赋方面没有拿到“优势配置”是挺让人苦恼的,但是仔细想想,其实这并不影响我们去做自己热爱的事。习题完成得最好、最早完成的或许不是我,但坚持思考、迎难而上的可以是,虚心请教他人把习题弄得清楚明白的也可以是。或许前进的脚步很慢很慢,但是每一步都是算数的。
就像我的数学建模之路,从一开始在教学区熬了三天的2019年国赛炮灰,2020年美赛和“大佬们”组队又只拿了S奖以至于非常自我怀疑,再到重新组队多次和队友一起学习、一起模拟训练,拿到国赛山东赛区一等奖找回了自信,最后终于在2021美赛获得了M奖,拿到了我保研路上的一块重要基石,每一步走得很慢,但是一路积累就有一路收获。
数学专业的课业压力对我来说是真的挺沉的,三年的课表一直满满当当,我也似乎总是穿梭在教学区、宿舍、食堂还有大澡堂之间,日常生活的大事就是吃饭、睡觉、学习和洗头洗澡。
乍一回想起来日子似乎还真是比较单一枯燥,但仔细一想又不是这样:在教学区自习可以物色一间窗外风景很好的教室;冬天的图书馆窗帘背后可以窥见绝美的晚霞;阅读课外书是可以找到认同感的;题目太难是可以奖励自己一箩筐零食的;和家人、朋友视频通话是可以让人满血复活的;洗头洗澡更是能人心情迅速愉悦的!
另外,参加社团和社会实践活动、SRDP项目和竞赛更是非常有趣的、有意义的体验。对我来说,在数学青年媒体中心任职的三年,磨炼了很多技能,也认识了很多可爱的朋友们,是一段灿烂的时光。希望咱们的数媒越来好!!
这一路走来,我似乎一直在做决定——比如专业的选择,比如在前两年成绩并不够理想的情况下要不要选择争取保研,比如要不要选修一些很难的课程等等。
在做这些决定的时候总是想尽办法权衡利弊,结果还是陷入无限纠结中,最后下定决心的往往就是靠一瞬间的冲动。
我选了我热爱的计算数学专业,选择了在大三修了很多很难、很“费头发”的课程,选择了“力挽狂澜”地争取保研——我觉得,既然未来不可知,那就遵从当下的内心;既然不一定输,那就一定要赌一把!
我也真的幸运,在远方有散落五湖四海仍相互关心惦念的挚友,有一直以来支持我的家人,在这里我还遇到了相互支持了三年的好友,相伴三年的可爱舍友,多次给予我帮助和教导的老师们。
如果你意识到自己不是天赋型选手,那就勇敢地全力以赴去成为一个努力型选手。勇敢并不是不会害怕,而是即使内心害怕,但还是会选择坚持。
总之,希望大家都能够忠于自己,不负热爱,选择自己真正想走的路,然后勇敢地、认认真真地走下去,用心享受一路的成长,我相信我们都会拥抱花团锦簇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