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把数学刻进生命里的探索者,在符号与逻辑的世界中执着前行,以深厚的学术积淀和敏锐的科研洞察力,探索着数学的深邃与奥妙。讲台上,他循循善诱,用研究式的教学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科研中,他锐意创新,以累累硕果诠释着对数学的赤诚。我们有幸采访到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的刘彬教授,下面让我们走进他的故事,聆听他对数学的热爱、对教育的思考,以及那份始终如一的师者匠心。
一、深耕数学,奠定学问之本
刘彬的学术生涯始于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怀揣着对数学的赤诚热爱与探索未知的执着追求,他在本科阶段便构筑起坚实的数理根基。然而,他并未止步于此,本科毕业后,他选择继续在山东大学数学学院深造,凭借持之以恒的钻研精神和严谨踏实的治学态度,最终获得理学博士学位,为自己的学术道路奠定了重要基石。
二、执教育人,栽培栋梁成林
2010年,刘彬带着对教育事业的无限憧憬和对科研真理的满腔热忱,走进了中国海洋大学数学科学学院。谈及选择教师职业的初衷时,他的回答真挚而深刻:一方面,他渴望通过自己的研学所得和人生实践,帮助更多的年轻学子成长;另一方面,高校教师与科学研究密不可分,能够延续他所热爱的科研事业。他笃信,教育的真谛在于点燃思想的火种,而非填塞知识的容器。在教学实践中,他始终践行“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一方面注重以更好的方式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另一方面将科研探索的思维方式融入教学过程,通过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
作为一名从教十余年的数学老师,他始终坚守着教育初心,在传道授业中践行人生价值。注重分层分类针对性教学,在本科生培养方面,他特别强调数学专业的学生应具备的最重要的核心素养——提出问题的能力,他认为学生应敢于突破思维局限,有一些超前的想法,对未知领域保持一颗好奇心,始终不忘记自己的“初心”。对于成绩中等偏下的学生,他提出两点建议:一是要建立积极的学习心态,二是要建立科学的自我评价体系——既要进行纵向比较(比较不同学期的自我进步),也要开展横向学习(汲取同辈的优点)。在研究生培养方面,他尤为注重学生学术探索精神的塑造,倡导建立教学相长的师生关系。他认为研究生阶段应当聚焦学术创新,既要深耕数学理论,更要突破传统方法,在基础研究领域实现原创性突破。他始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融合,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硕,累计发表论文50余篇,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等十余项科研项目。
三、硕果累累,恒存平常之心
刘彬屡获殊荣,不仅多次被评为“中国海洋大学优秀教师”,还先后获得“第九届东升课程教学卓越奖二等奖”、“中国海洋大学瑞明树人奖教金一等奖”、“第二届山东省高校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优秀奖”等多项荣誉。面对这些成绩,他谦逊而诚恳地说:“每个荣誉,我都异常珍视。这些荣誉不仅凝结着特定时期的努力,更体现着双重认可:既是学生对教学成效的肯定,也是同行对专业能力的认同。每个荣誉都是一种鼓舞,激励着自己继续往前走。”
四、以生为本,教研互促共进
在谈及“一名优秀的数学教师最核心的素养或责任是什么?”时,他强调了两个关键维度:一是始终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无论是本科生还是研究生,都要竭尽所能的帮助他们在各自的学习阶段实现最大程度的成长;二是必须具备扎实的科研素质,在学术道路上与学生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刘彬的故事,是一位数学人的坚守,也是一位教育者的耕耘。他以理性思维探索数学的奥秘,以师者仁心培育未来栋梁。讲台上的谆谆教诲,科研中的孜孜以求,无不诠释着他对教育的热忱与对学术的敬畏。桃李芬芳处,自有初心在,我们相信在在未来的日子里,他将继续以扎实的学识、严谨的态度和温暖的情怀,引领更多学子走进数学的殿堂,在数字与符号的世界里,书写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